一、歐佩克+增產預期引發供應過剩擔憂
歐佩克+宣布5月起日均增產41.1萬桶,增幅遠超市場預期。這一決策打破了其長期執行的減產保價策略,直接導致市場對供應過剩的預期升溫。例如,4月WTI油價從71.71美元/桶跌至59.58美元/桶,布倫特油價從74.95美元/桶回落至62.82美元/桶,跌幅明顯。
沙特阿拉伯等國希望通過增產搶占市場份額,而哈薩克斯坦等國則因超額生產面臨減產壓力。內部利益協調困難導致減產執行力度存疑,進一步加劇市場對供應失控的擔憂。
二、貿易關系緊張拖累需求預期
美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加征關稅,直接抑制企業投資和消費者信心。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5年全球貨物貿易可能下降0.2%,遠低于此前3.0%的增長預期。經濟放緩導致石油需求增速下調,例如歐佩克將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從145萬桶/日下調至130萬桶/日。
貿易摩擦導致制造業成本上升、物流受阻,進而削弱工業用油需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其需求增速放緩對市場情緒產生顯著影響。盡管國內制造業和服務業逐步改善,但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仍壓制需求預期。
三、地緣政治與市場情緒共振
俄烏沖突可能達成停火協議,西方或解除對俄羅斯部分制裁,這將導致俄羅斯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幅增加。同時,伊朗核談判重啟可能使其原油出口能力迅速恢復,進一步加劇供應過剩壓力。
美聯儲降息預期推遲導致原油投資吸引力下降,投機資本大肆做空。4月3日以來,油價看跌期權價格飆升10倍,市場恐慌情緒快速擴散,大量資金撤離原油市場,推動油價進一步下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