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苗準備 (1)備足育苗所需物資 (2)選擇適宜的育苗地點 由于旱育苗是在整個育苗過程中只維持土壤濕潤狀態而始終不建立水層的育苗方式,因此,無紡布育苗多選擇旱育苗方式進行。 為滿足旱育條件,要選地勢平坦、高燥、排水方便、背風向陽的地塊,忌選低洼冷涼地。受條件限制,只能在本田育苗的地區,也要選地勢相對較高的地塊,并筑高臺,力爭達到上述旱育條件。 (3)選擇適宜的育苗方式 普通旱育苗、軟盤育苗、隔離層育苗、缽盤育苗。 (4)確定秧田面積及整地做床 根據本田面積大小及所選定的育苗方法的秧本田比例,就可算出秧田面積。秧田面積=本田面積×秧本田比例 育苗床數=秧田面積÷每床凈播種面積 例如:用普通旱育苗法,每床凈播種面積為22.5平方米,即床凈長15米,凈播幅寬1.5米,育1公頃(合15畝)本田所需稻苗為:秧田面積=15畝×1/70≈143平方米 育苗床數=143平方米÷22.5平方米≈6.5 秧田整地坐床最好在上年秋進行,這樣既能提高土壤熟化效果和養分釋放能力,又可緩解春季農忙與勞動力緊張的矛盾。當年春坐床,則要盡可能提早。整地、坐床都要在無水條件下進行,也就是說要旱整地、旱坐床。先將田面耙細整平,再挖溝坐床。床的寬度1.8—2.0米,高10—15厘米,床長可根據育苗地情況和無紡布規格確定,一般為10—15米,排水溝深10厘米。在高燥的旱田和園田內育苗時,坐平床或床略有高度就可以。對于固定的秧田,每年應視具體育苗方法增施腐熟的有機肥,以補充稻苗吸收和起苗帶走的土壤與養分。 2.種子處理 (1)選種、曬種 選種。包括風選、篩選和鹽水選。風選可以除去秕谷和質量輕的雜質;篩選可以清除碎米粒、砂石等雜質;鹽水選可以進一步除去秕谷、病粒等,使種子達到飽滿度均勻,這樣才能保證秧苗生長整齊一致。鹽水選種的關鍵是配好比重適宜的鹽水。選稻種用的鹽水比重以1.10—1.13最適宜,有芒種子取下限,無芒或短芒種子取上限。具體配制方法是:100公斤清水加食鹽20—25公斤,攪拌溶解后用比重計測定。如果沒有比重計,可用鮮雞蛋替,以鮮雞蛋放入溶液中露出5分硬幣大小即為適宜。鹽水選種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操作快。從種子放入鹽水到撈出漂浮在上面的秕谷的時間不應超過5分鐘,否則輕的種子也會吸水下沉;二是多次連續操作時要隨時測定溶液濃度。要是比重降低時,補加鹽使之恢復到原來的濃度。 曬種。方法是在浸種前選晴天,把種子倒在苫布或水泥地面上,均勻鋪成3—4厘米厚,要勤翻輕翻,使種子均勻受光,一般要曬1—2天。翻動種子時注意不要戳破種皮。陽光充足溫度較高時,要增加種子翻動次數,防止長時間不動暴曬。晚上要集中蓋好,防止低溫。注意不要被淋濕。 (2)做發芽試驗 做發芽試驗時,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不同產地,或非同期購進的種子應分別進行。如果是同時進行,要分別標記。供試種子一定要有代表性,即在種子堆(或袋)的不同部位分別隨機取樣,再充分混合后做發芽試驗用。種子量大、品種多時,用恒溫箱或火炕催芽。取50粒或100粒供試種子,放在鋪有濾紙(或脫脂棉)的發芽皿或盤、碗等盛具中,加足水,再覆蓋濾紙或紗布,然后置于恒溫箱內或火炕上,使溫度保持28—30℃進行催芽。第3天和第7天分別調查記錄發芽種子數,計算發芽率和發芽勢。供試種子量小、品種少時可以用保溫瓶催芽法。把約100粒種子放在30℃溫水中浸泡3小時后,裝在小紗布袋內,布袋口留一條線。保溫瓶內裝半瓶30—35℃溫水,把種子袋懸掛在保溫瓶水面之上,加瓶塞保溫,每天換1—2次溫水。一般2—3天就可以出齊芽。經發芽試驗,發芽率在90%以上可用于生產。發芽率略低時,要相應加大播量。發芽率低于80%的種子不能用,要及時更換。 (3)浸種、催芽 浸種與消毒。常用且效果較好的辦法是把種子裝入透水性好的編織袋內或浸種專用網袋內,浸入18℃左右的清水中經4—6天就能吸足水。每隔1—2天攪動并換水1次。當透過稻種穎殼隱約可辨胚與胚乳,胚膨脹突起,胚乳變軟,剝去穎殼剩下部分用手能碾碎時,表明種子已吸足水分。 用特效種子消毒劑處理稻種,能有效殺滅附著在稻種上的致病菌,預防苗期稻瘟、惡苗病、白葉枯病等傳染性病害。消毒與浸種應當同時進行,即將消毒劑按使用說明溶于浸種水中,浸泡一定量的種子。 催芽。催芽是人為創造適宜的水、氣、熱條件,促使稻種集中、整齊地發芽的過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催芽播種比不催芽播種出苗快3天以上,而且苗整齊一致,成苗提高5%—10%。因此無論采用哪種育苗方式,都應先催芽再播種。稻種經嚴格消毒和充分浸泡吸足水后就可以進行催芽。 催芽的尺度是達到種子破胸露白,胚根、胚芽長均不超過2毫米。催芽的基本技術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