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織造布/無紡布行業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到今天,產能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但是,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談不上強,正視差距,增強創新意識,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當務之急。 非織造布/無紡布行業前景與差距 我國非織造布的生產能力2006年達到210萬噸/年左右,這樣的生產能力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數一數二的,而且這種能力還在持續增長中。有些專家提出,如果按照歐美國家人均非織造布占有量3.5~3.8公斤推算,中國13億人口,全國總人口的占有量應該可以達到450萬~500萬噸/年,由此說明中國的非織造布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我國非織造布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質量水平和競爭能力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一是市場生產能力的重復擴展。近年來,非織造布同類產品生產能力的重復擴展較嚴重,導致了傳統的已確定市場的競爭加劇,進而導致了企業的利潤下降。二是行業缺乏明確的市場細分。我國非織造布已應用到產業、服裝和裝飾等各個領域,不僅已確定市場在不斷擴大,而且也開發了一些新的市場。然而,我國非織造布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還是集中在少數傳統的大路貨產品上,如噴膠棉、服裝襯、土工布、個人衛生用品、包裝材料、鞋襯、常規過濾材料等。企業沒有明確的市場分工,常常擠在同一產品領域,造成了產能集中和競爭加劇。三是市場和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如簇絨地毯底布,我國擁有約1.5億平方米的市場,目前已有約30%開始采用PET紡粘法底布,其需求量至少在400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主要依賴于從我國□□□科德寶公司進口,售價在3000美元/噸以上。國內有些企業已做過不少嘗試欲開發這一產品和市場,但至今尚未有產品面市。如果開發出這種產品,不僅節省大量外匯,而且也擴大了市場應用范圍。四是企業規模偏小,缺乏國際競爭力。如紡粘法企業的平均生產能力到2006年雖然達到4500噸/年,但單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仍偏小,新增紡粘生產線多半為1.6米幅寬、產能僅為1200~1500噸/年的設備。五是產品檔次相對較低。很多目前國際市場需要的產品還不能提供,國內一些特殊需求尚靠進口。六是缺乏國際知名品牌。 走集團化道路 增強國際競爭力 從上述對前景和差距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非織造布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國的內需市場發展并廣泛擴張到國際市場后,非織造布的產量還會有成倍的增長。我國目前在能力和產量上雖可謂是一個非織造布的大國,但就技術水平、質量水平、產品檔次、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而言還遠遠不是一個強國。因此,走集團化的道路,增強國際競爭力,成為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我國非織造布要走上強國發展之路,就應該重視集團化的發展,只有集團化的企業才有可能通過兼并和整合,擴展生產規模、集聚科技人才、增強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升技術水平、創立品牌和實現品牌的復制及擴張,才有可能形成較強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以取得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逐步形成,其工業化率已超過70%,這就為中國的集團化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從總體上看,中國非織造布集團化的基礎和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企業在集團化運作過程中走向品牌化將是中國非織造布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中國非織造布企業要想加快參與國際競爭的步伐,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強化品牌意識,高度重視集團化的品牌建設,積極實施品牌競爭戰略,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應注重實施品牌多元化戰略,以一個集團主品牌為核心,若干個子品牌為支撐。主品牌代表集團整體形象,而系列子品牌用以專攻各細分市場。 非織造布企業應逐步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應以短期的、狹隘的利潤作為行為導向,而應具備強烈的社會意識和環保意識,講信義求利益。要考慮到顧客、企業、員工、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利益,將企業、顧客的利益與整個社會的長期利益作為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支配下,企業擺脫傳統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競爭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競爭雙贏”理念,即非織造布企業在競爭中不是以打敗對手為最終目的,而是在和平共處的背景下相互促進,共同合理地利用社會資源。
type=text/javascript>
T>
"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