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織造布諸多加工技術中,紡粘法是一種年輕而有發展前途的新技術。與傳統的非織造布加工技術(如干法工藝)相比,具有工藝先進、工序簡短、成本低廉、原料易得、產品性能優異且用途廣泛等優點。其次,由于大量應用聚丙烯(或聚酯)作原料,其在切片價格、加工過程、生產成本等方面所占據的優勢,也大大促進了紡粘法工業的發展;另外,紡粘法非織造布產品力學性能優良,其各向同性,抗拉強力、斷裂伸長、撕裂強度等指標均優于干法、濕法、熔噴法非織造布,所以能夠滿足多種用途的產品需要,大大擴展了非織造布傳統的應用領城。 1 紡粘法非織造布的行業背景 紡粘技術的關鍵是紡絲、拉伸、鋪網和成網速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紡粘法是集化工、塑料、造紙、化纖、航空等行業為一體的涉及學科較多的綜合性技術。從行業的歸屬來看,紡粘法非織造布雖屬于紡織工業的一個分支,但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最有朝氣的生產行業;同時,由于紡粘法非織造布是用石化聚合物(聚丙烯切片或滌綸切片)直接成網法制成的新興材料,因此,它也與石油化工及新興材料產業領域密切相關。 2 紡粘法非紡造布的生產和消費 2.1 國際生產狀況 自50年代末美國杜邦公司首先將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技術實現工業化后,世界各國相繼開始生產。尤其近20年來,其發展更為顯著和完善。到2000年,世界非織造布總產量已超過300萬t。
美國、西歐和日本非織造布行業的發展代表著世界非織造布的主流,三者產量約占世界非織造布總產量的85%左右。亞洲、南美等地區近10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產量雖低,年增長率卻高達10%~15%。 美國是非織造布發展最早、產量最大的國家,在世界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其產量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約占世界非織造布產量的半數以上。到1998年其產量超過90萬t,仍居世界之首。其中熔紡法非織造布(指紡粘法和熔噴法等聚合物擠壓法)發展最為迅速,其產量已超過干法非織造布,所占比重達54%。 歐洲非織造布工業在1970年以前發展比較慢,1970年以后發展迅速,目前產量已達80萬t左右,所采用的技術以干法和紡粘法為主,干法產量約占49.1%,紡粘法占41%。西歐非織造布工業近年來增長迅速,其中尤以紡粘法更為明顯。 日本1959年就開始發展非織造布工業,1985年產量約為10萬t,其中干法約占70%,紡粘法約占22%,1994年其非織造布產量為19.82萬t,1996年為27.23萬t,1997年達到29.69萬t,目前產量已超過30萬t。 2.2 國際消費狀況 美國是最大的非織造布消費國,消費量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60%,人均年消費量在3kg以上。美國對非織造布需求量的不斷增長,促進了非織造布的快速發展。在美國的非織造布各類應用中,用即棄類的主要市場為工業抹布及醫療衛生材料;耐久型主要市場為工業用途、家庭裝飾、地毯底布及土工用布。西歐非織造布的干法及濕法工藝以薄型產品為主,紡粘法以中厚產品為主。其中以衛生覆面材料為主,所占比例在25%。其次,發展最快的是土工和建材用布,1982年所占比例僅為17.9%,到1989年已增加到21%,產量增加了1.2倍。位居第三位的是家具和家庭用品,所占比例為11%。再次是抹布占9%,過濾材料占6%,襯布和涂層材料各占5%。其他用途所占比例較小,處于發展階段。 與美國、西歐相比,日本的非織造布工廠規模較小,人均消費量也與美國有較大差距。與美國、西歐不同的是,日本用于衛生覆面的非織造布用量較小,主要用于汽車、地毯底布、過濾等,其用量約占70%。近年來,醫療衛生用品有迅速增加。 若以價值來計算,則全世界對非織造布的消費量按照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工業、醫療、家庭、建設、生態、包裝、服裝、土工、運輸、防護、農田及運動。 2.3 我國生產狀況 我國紡粘法技術起步較晚,比國際上紡粘法形成工業化生產晚約25年以上, 1986年從德國引進了第一條生產線,到1989年全國只有3條1000t/a的紡粘線投產,合計生產能力3000t/a,年產量僅占全國非織造布總產量的3%。 近年我國非織造布工業發展迅速,目前,國內生產企業超過600家,生產線超過1000條,生產能力達到60萬t,2000年非織造布總產量為38萬t—40萬t。尤其是紡粘非織造布的能力和產量增長迅速,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5%。截止到2000年8月底,全國已經投產和正在建設的紡粘工廠已達到48家。擁有國內外各種牌號的紡粘生產線65條,設備的國產化為41.5%。總生產能力達20.28萬t。65條生產線中有6條為滌綸紡粘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17000t,其余薄型紡粘生產線。 目前我國紡粘生產線的主要廠家如表1。 最近一年,我國各非織造布廠與國外簽定了六條引進的紡粘法生產線,其中1條安裝在大連瑞光非織造布公司已投入生產,其余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引進5條紡粘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