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分會 郭合信
1 世界非織造布發展概況
目前世界上非織造布發展速度非常之快,已經成為一支新興的工業。不少國家和地區均已建立起非織造布工廠。最發達的是亞洲,北美和歐洲,并且已經成立了世界三大非織造布行業協會,即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美國非織造布協會(INDA)和歐洲非織造布行業協會(INDEX),但至今世界尚無一個統一的協會。
2008年全球非織造布評估(萬噸)
地區 |
歐洲 |
北美 |
亞太 |
中國 |
其他 |
總計 |
產量 |
142.8 |
146.4 |
149.7 |
200.22 |
69.7 |
709.22 |
占全球% |
20.19 |
20.64 |
21.11 |
28.23 |
9.83 |
100 |
資料來源:美國INDA(2009.5.29)
335.9
紡粘布為全球非織造布的—————=47.32%
709.22
2008年全球各地紡粘布評估(萬噸)
地區 |
歐洲 |
北美 |
中國 |
亞太 |
其他 |
總計 |
產量 |
73.2 |
60.7 |
84 |
74.4 |
43.6 |
335.9 |
占全球% |
21.79 |
18.07 |
25.01 |
22.15 |
12.98 |
100 |
資料來源:美國INDA(2009.5.29)
北美洲非織造布產量
年份 |
2005年 |
2008年 |
增長率 |
產量 |
124.7萬噸 |
142.8萬噸 |
14.5% |
北美洲各個品種非織造布產量情況
年份 |
2005年 |
2008年 |
品種 |
產量(萬噸) |
占百分比(%) |
產量 (萬噸) |
占百分比(%) |
丙綸紡粘 |
34.916 |
28 |
41.412 |
29 |
針刺 |
22.446 |
18 |
25.704 |
18 |
水刺 |
14.964 |
12 |
18.564 |
13 |
氣流成網 |
12.47 |
10 |
14.28 |
10 |
滌綸紡粘 |
11.223 |
9 |
12.825 |
9 |
化學粘合 |
7.482 |
6 |
5.712 |
4 |
熔噴 |
7.482 |
6 |
8.568 |
6 |
濕法 |
7.482 |
6 |
8.568 |
6 |
其它 |
6.235 |
5 |
7.14 |
5 |
合計 |
124.7 |
100 |
142.8 |
100 |
資料來源:美國INDA
2 亞洲地區非織造布產量統計
亞洲非織造布工業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近年來亞洲其他國家也開始有了非織造布生產,現將中、日、韓、臺四地情況統計如下:
2001-2007年亞洲四地非織造布產量統計表 (單位:噸)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07/06“% |
日本 |
298038 |
295883 |
296753 |
296913 |
313941 |
329752 |
338281 |
102.6 |
韓國 |
110440 |
195820 |
199298 |
203921 |
205960 |
210795 |
213065 |
101.1 |
中國臺灣 |
107934 |
107739 |
135720 |
139141 |
140551 |
144000 |
160038 |
111.1 |
中國 |
447000 |
600000 |
836000 |
1042000 |
1177000 |
1396000 |
1721000 |
123.2 |
共計 |
993412 |
1199442 |
1467735 |
1681975 |
1837452 |
2080547 |
2432384 |
116.9 |
2007年亞洲四地非織造布產量比例
從上述統計可見中國是亞洲最大生產國,占亞洲四地區非織造布總產量的70.76%,是日本的5倍,是韓國的8倍,是臺灣的10倍。
2007年亞洲四地區非織造布各品種產量統計 (單位:噸)
|
中國 |
日本 |
韓國 |
中國臺灣 |
共計 |
中國占四地% |
化學粘合 |
204000 |
29162 |
30537 |
7876 |
271566 |
75.1 |
熱粘合 |
165000 |
38085 |
26556 |
13894 |
243535 |
67.75 |
針刺 |
427000 |
94630 |
76653 |
50447 |
648730 |
65.82 |
水刺 |
118100 |
30015 |
7062 |
26042 |
181219 |
65.16 |
紡粘熔噴 |
719500 |
93651 |
68333 |
23215 |
904699 |
79.52 |
氣流成網 |
68000 |
20868 |
3924 |
38572 |
131364 |
51.76 |
濕法 |
20000 |
31869 |
—— |
—— |
51869 |
38.55 |
共計 |
1721600 |
338281 |
213065 |
160038 |
2432984 |
70.70 |
從上表看出,中國生產的各個品種非織造布,除濕法之外,其它各個品種均占50%以上。其中以紡粘法最為突出,占四地區產量的79.52%,其次為化學粘合法占四地75.1%。
2007年,中國紡粘熔噴非織造布的產量,是日本的7.7倍,是韓國的10.5倍,是臺灣的40倍。
2007年中國化學粘合法非織造布的產量,是日本的7倍,是韓國的6.68倍,是臺灣的26倍。
3 中國非織造布工業發展概況:
中國非織造布工業,早在1958年在上海開始用梳理成網方式作一些條件試驗。1965年在上海建立了一個作坊式的生產廠。1961年在北京開始研制紡粘法非織造布項目,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當時國家工業水平的等等原因,中國非織造布工業始終發展不起來。
中國非織造布工業的真正發展,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三十年來,中國非織造布工業從世界上一個微不足道的生產小國,至今已成為世界產量最多的國家,為世界各國之首。1980年時,全國非織造布產量僅5000噸,而到2008年,我國產量已超過200萬噸,比1980年增長400倍,其增長如下表所示:
全國歷年非織造布總產量統計表
年份 |
1978 |
1982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生產量(萬噸) |
0.3 |
1.5 |
20 |
25 |
29 |
32 |
38 |
47.7 |
60 |
83.6 |
104.2 |
117.7 |
139.6 |
172.1 |
200.22 |
比上年增長% |
|
|
|
25 |
16 |
10.3 |
18.7 |
25.5 |
25.8 |
39.3 |
24.6 |
12.9 |
18.6 |
23.2 |
16.2 |
注:1. 1978年、1982年產量為估計值。
2. 1996年之后,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成立之后,每年均有詳實統計。
2008年各類非織造布的產量和所占份額
 種類
產量
項目 |
各類非織造布產量 |
紡粘 |
熔噴 |
水刺 |
針刺 |
化學 粘合 |
熱粘合 |
氣流 成網 |
濕法 |
2007年(萬噸) |
172.16 |
69.72 |
2.23 |
11.81 |
42.7 |
20.4 |
16.5 |
6.8 |
2.0 |
2008年(萬噸) |
200.22 |
84.92 |
2.3 |
15.55 |
48.3 |
22 |
17.5 |
7.5 |
2.15 |
2008年比2007年增長(%) |
16.3 |
21.8 |
3.14 |
31.67 |
13.11 |
7.8 |
6.06 |
10.29 |
7.5 |
在非織造布中所占比重(%) |
100 |
42.41 |
1.15 |
7.77 |
24.12 |
10.99 |
8.74 |
3.75 |
1.07 |

2008年中國紡絲成網非織造布各類型統計表
類 型 |
生產廠家(間) |
生產線數(條) |
2008年生產能力(t/a) |
2008年實際產量(t/a) |
紡粘法 非織造布 |
PP紡粘法非織造布 |
228 |
505 |
1028750 |
728979 |
PET紡粘法非織造布 |
21 |
28 |
96600 |
51850 |
SMS在線復合非織造布 |
10 |
12 |
95500 |
66500 |
合 計 |
254 |
545 |
1220850 |
847329 |
熔噴法非織造布 |
29 |
90 |
41200 |
23800 |
注:1.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廠家的合計數因有廠家生產多類型產品,所以
不是各類型生產廠家的算術合計數。
2.熔噴法非織造布的生產能力及實際產量含連續和間歇兩種生產形式,
生產廠家與生產線的數量僅含連續式。
2008年中國紡絲成網非織造布各種類型分配圖(按實際產量)
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非織造布取得了高速發展,其每年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國GDP增長速度,和紡織工業的增長速度,有時甚至超出一倍以上,其主要原因如下:
1.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非織造布工業高速發展最根本原因。
2. 改革開放之后,外資外企進入中國,合資興辦各種非織造布生產,引進國際先進設備,投入資金,引進國外企業管理先進辦法,從而使我們很快上了水平,少走了不少彎路。
3. 改革開放使我國產品大量出口外銷,非織造布也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現在每個月出口非織造布及后加工制品的有2000個貨柜箱,使非織造布打開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4. 改革開放,使全國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廣大群眾有了購買非織造布及制成品的經濟能力,國家服裝工業、制鞋工業、合成革工業、包裝工業、建筑工業、家具工業、土建工程及醫療衛生等等的高速發展,為非織造布提供了廣闊國內市場。
5. 我國大多數非織造布企業均為民營企業,不存在體制問題,說上就上,沒有限制。
6.中國石化工業和化纖工業高速發展,2007年中國化纖產量2500萬噸,占全球產量一半,為非織造布工業提供了豐富的生產原材料。
7. 自上世紀90年代后,中國開始研制各種非織造生產設備,使設備費用大幅下降,例如一條幅寬3.2M紡粘法生產線,進口需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國產設備僅400萬元,是進口價格的1/12,國內不少中小企業均可以買得起,從而加速了非織造布的大發展。
8. 全國各級非織造布協會大量的活動,出版刊物、搞展覽會、組團到國際上參觀參展,進行各種技術交流活動,提供了大量信息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9. 非織造布生產,由于其生產流程短,占地區極少、用人少、用動力少、投資少、大多數沒有污染、建廠時間快、經濟效益高、市場出口路好,因此,不少人樂意投入到非織造布行業中來,或從其它行業轉向非織造布生產。
4 中國非織造布工業存在的問題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無可非議,我國非織造布工業十分驚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問題,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上還有差距,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如下:
第一. 我國非織造布雖然產量不少,但發展情況總體看,還是處于粗放型水平上,例如紡粘法非織造布,2008年,我國共擁有545條生產線,這么多生產線 ,能達到目前世界上一流水平的不過20條,大多數生產線檔次較低,質量不高。2008年我國新增加的紡粘線110條,除4條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外,其余106條均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第二. 工廠小且分散,產品單一,例如我國545條紡粘生產線,分屬于254家工廠,545條生產線年產總能力為122.08萬噸,平均每條生產線年產能力僅2240噸。而美國全國平均每條生產線為8700噸,是我國的3.8倍。我國紡粘生產線545條中,有505條是單一的丙綸紡粘,占92.66%,品種很單調,工廠相互之間競爭很激烈。
第三. 我國非織造布生產地區,絕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各省市,而西部地區卻十分稀少。例如紡粘法生產線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四省占全國產量70%以上,但西部地區十四個省市至今還沒有一條生產線,發展極不平衡。
第四. 從設備素質看,雖然我國制造非織造布機械已有很大提高,但其素質與國外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例如紡粘布生產速度,我國大多數為150M/分,但國外已高達800M/分。我國一半以上紡粘生產線,年產能力僅1500t/a,但國外大多為10000-20000t/a。速度與能力的問題,是技術水平高低最直接的表現。
第五. 從生產的產品品種與質量來看,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雙組份纖維非織造布,國外已大力發展,而我國剛剛起步,閃蒸法非織造布至今是個空白,粗纖度(10d以上)紡粘布也是個空白,丙綸土工布也是個空白,納米型非織造布及靜電紡絲技術我們還沒開始研究。在現生產的各種非織造布品質上,雖然我國也有一少部分能達到國際水平,但多數生產線在成網均勻上,手感上,超薄型上,強力上與國際仍然有一定差距。
5 為將中國辦成世界非織造布強國而努力奮斗:
雖然我國非織造布生產數量已居世界各國之首,但是按人均占有量并不多。現在美國人均占有非織造布約5KG,日本約3KG,中國臺灣為6.5KG,而我國僅為1.5KG,是日本的1/2,是美國的1/3,是臺灣人均的1/4,只能是一個中等水平。因之,我們非織造布工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根據經濟學專家的推斷,我國GDP到2015年時將會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30年時將趕上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今后二十年,我國在各行各業的建設將有相當大的進步。到2030年,全國GDP可能達到130萬億元人民幣(合美元18萬億元)。我國城市建設、交通建設、工業建設、農業水利建設等,醫藥衛生建設等各方面均會有極大的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將大大提高,所有這一切的發展許多地方均需要非織造布的配合,因此,我國非織造布工業現在遠遠未達到頂峰,最多算是到山半坡。
過去三十年,我們非織造布年增長率的平均值約為21%,遠高于全國GDP10-14%的增長率。今后二十年(即到2030年)非織造布的年增長率按8%計算,則每年產量可以達到下表所示:
按年增長率8%計算中國非織造布增長率預測表 (單位:萬噸)
年代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預期產量 |
200 |
216 |
233 |
252 |
272 |
293 |
317 |
342 |
370 |
399 |
431 |
466 |
年代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2026 |
2027 |
2028 |
2029 |
2030 |
—— |
預期產量 |
503 |
543 |
587 |
634 |
685 |
740 |
799 |
863 |
932 |
1006 |
1087 |
—— |
二十年后,我國非織造布年產量將達到10000萬噸,斯時,非織造布將與梭織布,針織布形成三布鼎立局面。但年增長率8%仍是一個偏于保守的數字,因過去三十年,我們沒有任何一年增長低于8%。
回顧過去,我國非織造布的專家,對非織造布的發展預測均很保守(包括我本人)。例如1999年在廈門召開的21世紀中國非織造布發展的研究會議上,當時預計2005年產量將達到45萬噸,2020年將達到80萬噸。事實上,2003年已經生產83.6萬噸,2004年已生產104.2萬噸,2005年已生產117.7萬噸。
對今后若干年,我國非織造布工業發展的任務就是由世界非織造布大國變成為世界非織造布強國。發展的方針與重點,應是逐步擺脫粗放型發展方式,向高質量、高技術、高效益方向轉移,向差別化與功能化方向前進。
5.1 從全民到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非織造布工業的發展:
在我國談到非織造布情況時,一是不了解不知道甚至沒聽過這個詞;另一是認為這是一個很小的工業,一些小工廠,一些小產品,因此得不到重視。最近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會議,把紡織工業列為全國十大重點之一,而且特別突出強調要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才初步得到了重視。中央工業信息部與紡織工業協會聯合召開了產業用紡織品發展戰略研究會,專題討論了這個問題,列入工信部的工作重點。
非織造布工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興工業,它應用到全國二十多個工業、交通、衛生、建筑、人民生活等各個門類。有些工業雖然很龐大,很先進,但是如果沒有非織造布行業的配合,就無法生產,無法工作。例如冶金廠、水泥廠,它們大量用的耐高溫過濾煙灰的材料就是非織造布產品。鐵路、公路、機場、港口、地鐵建筑用的大量土工布、防水布也就是非織造布產品。在醫療衛生防細菌感染方面,更是離不開非織造布,因此,對非織造布決不能等閑視之,認為可有可無,而是國家發展不可缺少的材料。
5.2 國家應扶植一批重點工廠與重點項目:
當前我國非織造布行業,基本上是一些中小企業,世界非織造布四十強的企業,中國沒有一個,要改變面貌,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培養一批重點大廠,使其產量、質量、品種均是世界前列。改變我國大而不強的面貌。最近中央為擴大內需,投入大量資金在我們非織造布行業,也有不少工廠提出申請,據說合計有260億元之多,但國家決不可能全部批準,能給十分之一很不錯了。這些錢也不可能遍地開花,平均分配。這將會一事無成,應當將這個有限資金重點放入到重點廠與重點項目上去,使其為改變大而不強面目出一分力。
5.3 轉變發展方式,企業應向高質、高技、高效和差別化、功能化方向轉移:
現有非織造布生產企業,應克服單打一的局面,向“二化”即差別化與功能化方向發展,使自己的產品能具備多種實用功能,提高非織造布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提高非織造布的成網均勻度和強力,使每種非織造布具有自己獨特的優點,比如能抗菌、抗老化、抗高溫、抗靜電、抗水壓、抗腐蝕、富有彈性,成為建筑業、交通業、衛生業、包裝業、環保業、擦拭業、農業水利、服裝業、家具業人民生活的等各個方面最好的使用材料。
具體的發展重點:
① 廣泛開發雙組份或多組份非織造布的生產,這是當前世界非織造布發展一個潮流。雙組份纖維的優點明顯優于單組份非織造布。雙組份非織造布有短纖維和長絲紡粘法。目前世界雙組份非織造布超過30條生產線。我國也有多條短纖維雙組份非織造布生產線和二條紡粘皮芯型一條桔瓣型長絲生產線,很有發展前途。特別是超細纖維非織造布,將來很可能成為一種新型服裝布。纖維越細,技術含量越高,功能性越強,經濟效益越好。在雙組份非織造布中有一種混纖型,即一塊噴絲板中既有單組份又有雙組份,既有細纖度又有粗纖度。我國至今尚是空白,雙組份生產線可以建新線,也可用老線改造,其經濟效益十分好。
② 閃蒸法非織造布,是美國杜邦專利,強力很好,是一種優質衛生保護服材料,我國每年進口不少,但至今不能生產,今后應加緊研究開發。
③ 多種非織造布生產方法組合的生產線,可大大提高與改善非織造布的素質,例紡粘加水刺,氣流成網加水刺、紡粘氣流成網加水刺、紡粘針刺加水刺等等,可產生許許多多新型非織造布,用途廣闊,有一定前途,值得發展。
④ 納米非織造布:近年國外形成一個研究熱潮,我國尚未開始,這種非織造布功能性很強,可以拒水也可新水,可作洗滌和永久性使用的軍隊防護服,防毒液,蒸汽多種功效,也是一種生物醫學應用好材料。
⑤ 在設備制造上,應大力研制各種雙組份紡粘布生產線,研制高速度(成布400M/分以上)生產線,研制靜電紡絲生產線。
⑥ 在產品開發上,應研發雙組份超纖非織造布用于制衣,不僅能作休閑衣,也能作高級外衣代替機織布。要有自己特色,有新的創造,不能停留在大陸貨,片面追求產量,應著重發展高技術高效益的產品。
⑦ 應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今后必須加大生產與開發衛生制品、土工材料、過濾材料、人革基布、農業用布、包裝材料、裝飾材料、各類擦布及服裝材料和工業用布等等各種非織造布,以滿足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