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水、電、汽、石油等能源價格不斷上漲,染化料助劑的價格隨著國際能源形勢的變化也在不斷上調。新的勞動法的實施使企業的人力成本又進一步攀升。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是紡織印染行業,已到了難以生存的地步。企業改變不了客觀環境,要生存只有著眼于企業內部,進一步調整工藝,節能增效。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做了以下方面的調整和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1 高固色活性染料的應用 一般的活性染料固色率在50%~70%之間,染色后在染浴中殘留大量的染料,其中有一部分是水解染料,色澤越深殘留的染料越多。針對這種情況,選擇了一些高提升力的活性染料,它們有兩個乙烯砜基和一個一氯均三嗪,都有優異的高吸盡率和高提升力,水解染料易于去除。例如染黑色用9%左右的活性染料,選用高提升在染力的活性染料只用5%左右。 料用量不大的情況下就能達到要求的染色深度,能減少2~3次水洗,減少污水排放。染每噸深色布能節約130元左右。 2 生物酶在前處理工藝中的應用 生物酶精練技術是對傳統棉前處理工藝的革命性突破。具有低能耗、低廢水排放、低COD和BOD 的特點。 2.1 傳統前處理 工藝流程:毛坯→精練氧漂→水洗→過酸→去氧→染色。 工藝配方: 30%雙氧水 5g/L 氫氧化鈉 1.5g/L 精練劑LCF-123 1g/L 穩定劑ST-201 1g/L 工藝條件:浴比1:10,溫度為95℃,保溫60min,再自然降溫至70℃排液,鍋內80℃熱水洗20min,降溫至60℃,排液,過酸,去氧。 助劑成本為:370元/t。 在整個練漂后期殘留在織物上的燒堿需大量的熱水清洗,產生大量的堿性廢水。這既污染環境又加大了污水處理系統的負荷。 2.2 生物精練酶前處理 工藝流程:毛坯→生物精練酶精練→水洗→ 染色。 工藝配方: 精練酶 2 g/L 滲透劑 1 g/L 工藝條件:55℃ 、保溫50min。 助劑成本為: 365元/t。 生物精練酶前處理和煮漂一浴前處理相比,節約水費50元/t,節約電費40元/t,節約汽費200元/t;用生物酶前處理后的織物上色率提高,能節約0.5%~0.8%的染料,節約時間60min左右,減少了部分前處理助劑用量,簡化了工藝,縮短了工藝流程;生物酶精練不需要高溫、高壓、強堿和強酸的作用條件就可以進行催化分解反應:不僅處理效率高而且不會損傷織物,織物失重在3%左右,手感柔軟,強力損傷。簧锩溉菀淄耆锝到猓锞毭覆粫斐森h境污染。 中、淺色產品的前處理,色光偏暗,棉籽殼處理不干凈。 3 染色代用堿劑的試驗與應用 純堿的水溶性差,易結塊堵塞設備濾網,化料不徹底容易造成色花疵病;染后難以洗凈,與硬度大的水中鈣、鎂離子反應形成白斑。經過幾年對染色代用堿劑的改進與完善,產品愈來愈能滿足活性染料染色的需求。代用堿的用量是純堿用量的1/8~1/10,可以大大減少純堿的用量;經代用堿固色后的耐洗和濕摩牢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用代用堿劑2次水洗能達到純堿3次水洗的pH值,易于水洗,節水節電;和純堿固色相比,用代用堿劑固色加工每噸中深坯布可 節省240元左右,染后殘液的COD值降低1700左右。此外,和純堿相比,對紅色染料上色率影響比較大,不適宜染以紅色為主色調的顏色。 4 純棉染色加工工藝的調整 以深色為例,原工藝曲線見圖1,調整后的工藝曲線見圖2。 如圖1、圖2所示,從工藝曲線調整情況看,每缸染色能節約60min,節約電費137元/t。
圖1純棉染深色傳統工藝曲線
圖2純棉染深色調整工藝曲線 5 一浴法染色工藝的應用 多組分纖維(如3種以上纖維)織物染色,常規染色工藝要多浴染色,不僅耗時耗能,而且排污較多。通過試驗分析、助劑選擇、工藝調整,盡量控制一浴兩步或兩浴染色,真正做到最大程度的節能、減排、降耗。例如,織物內有滌、棉、黏、腈4種纖維,先98℃染腈綸保溫30min,接著降溫至60℃加入沉淀防止劑運轉15min,然后加入分散染料升溫至l30℃染滌,最后降溫、還原清洗、排液、水洗、染棉和黏膠。 6 酸性皂洗劑的應用 通常用的皂洗劑是堿性皂洗劑,染色后需要2~3道水洗,再過酸皂洗。選用酸性皂洗劑,減少過酸環節,而且減少一次水洗,使得深色產品的染色成本有較大的降低,大約降低l00元/t。 7 染色一次成功率的提高 提高染色一次成功率,減少返修率、降低能耗、減少排污,提高生產效率,一般有以下措施: a.加強過程監控,嚴格執行工藝,及時監測設備狀況; b.及時對不同批次的染料和助劑進行化驗,根據化驗實際情況改進工藝,使得生產與化驗室保持一致性; c.新的訂單通過打樣、復樣、放樣提高染色一次合格率,返單根據不同批次的紗,分別復核生產工藝,及時調整生產工藝,避免因更換原料造成色差修色的問題。 8 結束語 通過以上工藝調整和應用,我們順利度過了困難的2008年上半年。雖然各種成本不斷上漲,但是在染整生產的產品價格沒有調整的前提下,我們消化了一部分成本上漲因素,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