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縫紉加工性能 服裝材料的服用性能還應包括縫紉加工性,即布料在縫制各工序中的使用特性、其操作的難易程度、可縫性能如何以及縫制品的外觀美觀狀態等。只有縫紉加工性滿足要求的布料,才能稱得上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
(一) 織物使用性
布料為滿足縫紉加工的需要,應具備一定的基本性能,如伸長性、潤滑性、熔融粘著性及防止繃裂的張力等。這些基本性能決定于織物本身的物理機械性能。
1. 伸長性 主要是指織物的伸長率,急、緩彈性回復率。由于針織物屬伸縮性大的布料,鋪開后大多要自行收縮,這是造成縫制時難以處理、針腳部分呈平直式波紋形狀的原因。假如用普通縫線縫制,則縫線不是易于斷裂就是出現縮線,因此應采用具有伸縮性的耐扭縫線。
2. 脫縫現象 針織物特別是平針織物、羅紋針織物、雙面針織物等,在縫制或穿著時,如在接縫和裁口附近加上張力,便會產生脫縫現象。脫縫現象不僅妨礙了縫制操作,且影響服裝的穿著使用效果,因此須考慮和想法避免。它可用Instron強力機進行檢測和評價。
3. 布料的潤滑性 布料的潤滑性是機織布料使用性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鋪料、裁剪及縫制工程中,布料往往因其潤滑過度或過薄而產生移位現象。影響布料潤滑性的直接因素是織物的摩擦性能,摩擦系數大的織物,其移位現象減輕,因而縫制容易,便于縫紉加工。
4. 熔融粘著 布料的熔融粘著性對于裁剪是必要的,可使多層布料裁剪時不走位,起到準確定位的作用。熔融粘著本質上決定于纖維的融點,合成纖維和纖維素纖維混紡的針織物和機織物,由于混紡率不同或組織結構、厚度不同,其熔融粘著的狀態也不同。熔融粘著以裁剪時的實際粘著程度進行視覺評價。
(二) 可縫性
可縫性是織物縫紉加工性優劣的一個綜合評定指標。它包括布料的縫平程度、縫紉的縫跡好壞及斷裂程度。
1. 布料的縫皺性 布料的縫皺性是指織物用機器縫紉時在針腳旁邊所產生的波紋程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布料的特點,影響了服裝的外觀及服用性。一般用縫紉率和視覺評級進行評定。
2. 底線的切斷 用機器縫制衣料時,因織物關系,機器針常將底線切斷,造成縫跡質量變差,衣物耐用性下降,縫紉效率受損,因此需對縫制織物進行底線切斷的評價。具體評價方法是:將縫好的兩塊重疊織物試樣從中間拂開,用手搓揉接縫,然后數讀一定長度內底線切斷數,用單位針腳數的底線切斷發生率表示。在針織物中,還有采用沒有縫線通過的空縫后用放大鏡測定其底線切斷數的方法。
(三) 熨燙性
服裝材料在縫制過程中要進行多次、多部位處的熨燙,以期達到成品外觀平挺、有形、合身的目的。因此織物的熨燙性便成為縫紉加工性能的一個重要方面。織物的熨燙性包括熱收縮、折縫效果及外觀變化情況。
1. 熱收縮 服裝材料的熱收縮是評定織物受熱壓燙后的形態破壞情況,它可提供織物收縮后尺寸變化數據,為縫紉裁剪符合規定尺寸需放多少余量做好準備和提供保證。一般測定織物濕熱壓燙收縮率和汽蒸收縮率兩項指標。
2. 折縫效果 折縫效果是指織物在縫制工程中的壓燙或縫制后的壓燙整理的折縫效果。它一方面取決于布料在縫制中的操作技能(影響美觀效果),另一方面主要取決于纖維原料,纖維原料不同,折縫效果的保持性能也不同。一般,天然纖維易熨燙,但折縫效果保持性差,而化纖難熨燙,但折縫效果保持性好。對其進行評價的方法是,將織物按規定條件給以折縫后再用目光進行評定,然后從中切取小塊折縫用折皺儀測定其角度,按下式計算折縫效果:折縫效果(%)=100—折皺角度/(180-100)X100
3. 外觀變化 外觀變化主要評價經熨斗壓燙后織物出現的極光(因織物結構被壓扁的光澤增大現象)、縫頭平整程度(縫頭外表面壓燙后的平整現象)和彎曲硬度變化(由熨燙處理引起的彎曲性能和硬度為主的風格變化)。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服裝的外觀穿著效果和使用價值,應給予重視。服裝材料熨燙后的外觀變化容易出現于針織物,以原料論,則易出現于丙綸等對熱敏感的纖維織物。評價方法是:用目光觀察縫頭反面的光澤變化和縫頭平整狀況;通過測定彎曲硬度和彎曲回復率得到彎曲硬度變化率。
此外,對縫紉加工性的評價,還應包括接縫強度、接縫不齊程度等指標的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