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部網2006年4月21日報道 近日,國家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組織驗收委員會,對“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中國大中型油田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研究》進行了驗收,獲得專家一致通過。
《中國大中型油田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研究》是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重大項目,項目的運行時間為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為主要參加單位,同時,聯合中科院、清華大學、石油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南石油學院、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等十余個單位共同完成了項目研究工作。
該項目投入總經費3.0億元,獲得新產品36項,新技術、新工藝56項,新材料3種;申報了國內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國外發明專利6項。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15.2億噸, “十五”期間東部老油田試驗區提高采收率三個百分點以上。項目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石油地質、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油田化學、經濟評價、計算機應用等多學科和專業,共有1405人參加了項目的研究,其中,高級職稱638人,中級職稱487人,初級職稱136人;博士157人,碩士259人。
鄭和榮總地質師代表總項目進行了匯報。項目驗收專家委員會在聽取了項目執行報告后,經質疑和討論,認為項目匯報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取得了豐碩成果:
1、在控砂、輸導、控藏三方面發展了我國東部地區斷陷和坳陷湖盆巖性油藏形成與分布的地質理論,研究了東部陸相盆地控砂模式、輸導體系類型、多期成藏機制,建立了一套適合東部老油區油藏勘探程序和技術流程。
2、分析總結了準噶爾盆地車莫古隆起巖性地層油氣藏、西北緣前陸沖斷掩伏帶、南緣前陸沖斷帶和腹部—東部石炭-二疊系四大勘探領域的油氣分布規律,初步形成了適應于侏羅-白堊系地層巖性圈閉的識別與描述技術和前陸沖斷帶的重磁電震綜合勘探與解釋技術。
3、建立了塔北奧陶系巖溶作用識別體系及儲層預測方法,初步建立了縫洞單元的劃分方法,依據地層能量確定開發方式,并開展了注水替油先導試驗;研究形成了適合塔河-輪南油田奧陶系儲層的長裸眼穿鹽鉆井、完井及酸化壓裂等與之相配套技術。
4、完成了包括弱堿三元復合驅、薄層聚合物驅、微生物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的先導試驗,見到了明顯效果;探索了薄隔層、重復壓裂、斜井等多種低滲透儲層壓裂改造技術;初步形成了適合油田開發的油藏綜合地球物理配套技術等。
5、山地地震采集處理技術有較大進展,取得了11項科研成果;矢量地震勘探技術重點研究了波場特征、對三維三分量觀測系統設計方法和處理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研制了微電阻率掃描成像和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及相關技術。
6、勘探開發裝備研制有較大創新性進展,完成了MWD、伽馬、電阻率隨鉆測量儀、擴眼工具、正電性鉆井液;試驗了霧化泵、空氣錘、空氣螺桿等氣體鉆井工具;獲得了“直線電機抽油機”發明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