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及常見細菌 滅菌 殺滅物體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和非病原菌)的繁殖體和芽孢的方法或作用。
消毒 殺滅病原菌的方法或作用。具有消毒作用的藥物稱為消毒劑,在常用的濃度下只對細菌的繁殖體有作用,對芽孢則無效。
抑菌 防止或抑制生物生長的方法或作用。用于抑菌的藥物稱為抑菌劑或防腐劑,許多藥物在低濃度時只有抑菌作用,濃度增大或作用時間長時,可呈殺菌作用,殺菌作用和抑菌作用總稱為抗菌作用。
微生物及其危害性 微生物是一群形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的總稱,一般包括病毒、類病毒、立克次氏體、細菌、真菌、酵母菌、防線菌小型藻類和原生動物。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微生物是細菌和霉菌: 。1)細菌 用革蘭氏染色呈紫色的為革蘭氏陽性菌,呈紅色的為陰性菌。按照細菌的基本形態其可被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常見的致病細菌有:大腸埃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鏈球菌 (2)霉菌 屬真菌的一部分,是在培養基上長成絨毛狀或棉絮狀的菌絲體,并能引起各種產品的材料霉變的真菌。常見的致病霉菌有:黃曲霉、構巢曲霉、橘青霉等;常見的污染環境的霉菌有;黑曲霉、出芽短梗霉、宛氏擬青霉及綠色木霉等。(摘自《工業殺菌劑》)
抗菌劑的作用機理 抗菌劑對微生物作用的中毒表象主要是:影響菌絲的生長、孢子萌發。各種子實體的形成,細胞的透性、有絲分裂、呼吸作用及細胞膨脹,細胞原生質體的解體和細胞壁受損壞等。實質上就是微生物細胞相關的生理、生化反應和代謝活動受到了干擾和破壞,最終導致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被抑制,甚至死亡。 抗菌劑對微生物的作用與抗菌劑的濃度以及作用時間的長短有密切關系。有的只是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的某一過程因受阻而受到抑制,因而有殺菌作用和抑菌作用之分。抗菌劑和抗菌制品包含有殺菌和抑菌的雙重作用。 抗菌機理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破壞菌體的結構,另一類是影響代謝作用和生理活動。破壞菌體的結構的情況又可分為幾種類型; 1)作用于細胞壁,如:季銨鹽類可吸附帶負電荷的細菌,引起胞壁結構損害,使內容物漏出。2)作用于原生質膜。如:有毒的重金屬離子、嘧啶類、咪唑類抗菌劑。3)對細胞內容物作用。如:醌類、酚類、酮類等,涉及多種類的有機抗菌劑。另外,無機重金屬通過與蛋白質的巰基(-SH)結合破壞蛋白酶的立體構象,殺死微生物。 影響代謝作用和生理活動的可分為以下幾種:1)對酶體系作用,如:8-羥基喹啉酮、重金屬離子、甲醛等。2)抑制呼吸作用,如:2,4-二硝基苯酚抑制微生物的氧化磷酸化。3)對有絲分裂影響,如:α-萘胺和酚類等。 一種抗菌劑對微生物的作用不是單一的,可能同時作用于幾個方面,也可能作用于一點而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許多抗菌劑的具體作用機理也不是完全清楚,但掌握抗菌劑的不同作用機理,可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抗菌材料及其制成品的性能檢測 抗菌材料及其制成品的性能檢測較為復雜,方法主要分以下幾類: 培養法: 即將菌液滴入或鋪于樣品上培養一段時間后洗脫,活菌記數法計算抗菌率,此法需要嚴格控制營養、溫度、濕度、PH、時間等。具體有貼膜法和浸漬法兩種,前者適用于塑料(不含發泡制品)、涂料、陶瓷等材料;而后者則適用于抗菌織物、發泡塑料、一次性衛生用品等。此兩種方法均可嚴格定量,抗菌效果有精確數據表示,是國內外認可的方法。 接觸法和奎因法: 樣品直接置于混有菌液的培養基上稱為接觸法,而樣品包埋于培養基內則稱為奎因法。該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培養不同時間后觀察細菌在樣品上及其周圍的生長情況及樣品的受侵蝕情況,適于各種材質的檢測,也是國際上常用的方法,但作為產品質量控制的評價不能定量的表達,近年有被淘汰的趨勢。 振蕩法: 此法將樣品浸泡在一定濃度的菌液中,不斷振蕩培養,一定時間采用活菌記數法計算抗菌率,該方法適用于織物、發泡材料、一次性衛生用品或面積較小的制品,可在叫短的時間內得到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