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化纖在調整中重生去的十幾年里,韓國的化纖業發展迅猛,成為本國的行業龍頭。然而目前的化纖業面臨著全球生產過剩、勞動糾紛、勞動力成本高和新技術發展速度過慢的問題,受全球氣候影響,韓國化纖也一樣在傷風咳嗽。
近期現狀以2001年為例、國際市場的化纖需求為2823萬t,而供應能力達到3390萬t,過剩567萬t.其次,由于供大于求,化纖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大跌,與1995年相比,所有產品的價格下跌了在韓國,化纖的出口額從2000年的20.17億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16.40億美元,下降幅度18.7°平均出口價格從1995年的每公斤2.3美元,下跌到2001年的每公斤1.3美元。中國是韓國化纖產品的最大進口國,在2001年進口的165.2萬t化纖中,韓國產化纖占36V然而來自于韓國化纖協會的預測卻顯示,由于中國化纖自給率日益提高,韓國化纖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正越來越小。中國在2002年前8個月的化纖產量達到520萬t,比2001年同期增加了17.1°其中聚酯長纖維(PF)的產量為243.2萬t,聚酯短纖維(PSF)的產量為150.5萬t.加上價格的下降,出口商利益受損,使得韓國每14家化纖廠中,就有1家破產,5家處于債權銀行的管理之下。
萬t減為2001年的234.4萬t,衰退率為10.9化纖設備運轉率從2000年的88.驟降為2001年的82%.表1韓國化纖生產量萬t鹋。
聚酯短絲長絲尼龍短絲長絲丙酸短絲總計資料來源:韓國化纖協會結構調整1年7月起進行結構調整。措施主要集中在收購、合并、減少產量、使勞動力成本合理化和技術升級等方面。
核心調整過去,韓國化纖企業除主力運營化纖業外,在其他方面也在進行投資,如石油化工、通信、精細化學、物流等領域,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當中,這些企業發現,透過“選擇與集中”策略,將經營資源集中于核心事業,將對企業更有利。時下,韓國化纖企業已將資源集中于化纖及紡織領域。主要化纖企業投資重點如下:布(Tire-cord)等工業用化纖制品;Kohap:集中經營資源于石油化工,并從化纖領域撤出;Huvis:低融點及波紋纖維等差別化化纖。
我員減薪韓國化纖產業雇用人數已從2000年的21500人減為2001年的19400人,減幅為10今后,持續的設備縮減、自動化、ERP、電子商務等,人員裁減還將繼續。此外,韓國化纖產業從業人員2001年平均年薪高達將近3萬美元,已是韓國各種產業當中最高水平。今后,企業將透過薪資凍結,甚至減薪來確保企業競爭力。
按照化纖協會的計劃,除了裁減人員和凍結工資外,各企業應自動減產10,同時拆除沒有競爭力的設備以減產5,廢除20年以上的陳舊設備以減產5°。,向中國等海外地區轉移設備以減產10k海卟擴張韓國的化纖廠已經在國外建立了合資廠。(Colon工業公司將尼龍輪胎布的生產轉移到了泰國。Kohap公司在中國青島設有聚酯切片和滌綸長絲生產廠,在印尼設有滌綸長絲廠。Kohap公司還將在中國設立生產斯潘德克斯的合資廠。SK化學公司在印尼設有滌綸長絲合資廠。
最近,Huvis公司正在中國四川建立年產22萬t的PSF工廠,計劃2003年底開始運營。21年9月份,Hyosung公司在中國浙江建立了年產3600t氨綸的合資廠,并打算到2003年將產量擴增到8000t,此外該公司還打算建立新的合資廠,到203年生產出1.1萬t的輪胎簾子布和其他工業用絲。
技長開發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開發用于工業和其他用途的新材料。2001年約20個項目被認定為開發對象,由來自行業、研究機構和政府的專家來研發。項目包括新一代復合纖維、amenUy功能纖維、PTT、阻燃纖維和納米技術纖維等。
化纖行業也在努力開發工業用產品。
韓國將增加工業用化纖的比重,從2000年的20提升到2005年的35,2010年則達到50L為了實施這一計劃,韓國成立了“紡織工業發展中心”和“紡織材料可靠性能評估中心”。截至2005年預定共投人165億韓元(約合1 270萬美元),進行設備、人力、信息基礎等的建設,此外,還準備投資195億韓元(1500萬美元),針對汽車用空氣濾清器、凈水處理用濾清器、汽車安全帶等開發新型化纖產品,設立認證機關來處理認證等信賴性問題。
農蘭計劃韓國政府及民間企業計劃將少品種、大量生產的紡織工業(特別是大丘及慶北地區)結構,轉換成為能創出高附加價少量多樣的生產體制。使(大丘及慶北地區為主之)紡織纖維能結合時裝,設計、成衣,將大丘地區建設成為世界紡織成衣工業基地。該計劃稱之止,總計劃經費為<3800億韓元(5.23億美兀),至2002年2月,米蘭計劃已完成66%的進度。其目標為:紡織品的高級化及高附加價化。
建造紡織工業基礎建設。
支持技術開發和生產力的提升。
化工玄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