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就是要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已經將循環經濟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和下一步的工作任務中。 紡織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重點工業行業,紡織品和服裝產品是人民生活的主要消費品,紡織產業也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循環經濟對于紡織行業來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主動應對全球化市場競爭的迫切要求,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主要任務 紡織行業實施循環經濟要從諸多方面推進,其中環保紡織品的開發、廢水的治理和循環使用是重要任務。 1、發展環保紡織品 環保紡織品是紡織循環經濟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有的業內人士把環保紡織品歸納為以下幾個要素:清潔環保的生產過程(包括從原料到加工全過程);使用過程的環保性(分為對人體無害與改善環境的紡織品);廢棄物處理的環保性(處理方法包括可回收再利用,可分解處理,焚化銷毀不污染空氣及造成有害物質揮發)。 棉、毛(特別是羊絨)、絲、麻等是我國的優勢天然資源,也是主要的紡織原料,開發高附加值,高檔產品,就要從對原料的種植中按環保要求,從化肥、農藥、養植等方面按環保要求去做,發展有機產品。具有天然色彩的天然纖維,如天然彩棉,能吐綠色絲的“天蠶”等等,本身具有了色彩,減少了印染中的污染。近年來,由于基因工程的應用,針對彩棉在紡、織和練漂整理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新的進展,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地位,應努力探討,不斷研發,擴展其應用前景。 近年來,再生纖維素纖維異常活躍,如莫黛爾、竹漿纖維、Lyocell(包括Tencel)、醋酸纖維、銅氨纖維等,其中Lyocell(包括“天絲”)一類的屬綠色纖維,尤其是制造中甩掉了二硫化碳的磺化過程,應該說在粘膠一類的產品生產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目前一次性投資大,產品成本尚高,其制品加工還有一定技術難度,但應繼續研發,揚長避短。 2、減少染整過程污染 我國的染整技術要積極研發少水或無水工藝技術、節能降耗工藝技術、少公害或無公害工藝技術。如在印染前處理中積極采用生物酶技術,高速、高效短流程技術,研發等離子體處理技術;在織造過程中少用以至不用PVA漿。在保證染整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采用節能節水、降耗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如采用冷軋堆前處理和冷軋堆活性染料染色等,要積極重視活性染料的開發利用,注重染料與助劑的配套發展。 高度重視涂料印染的應用與研發,涂料印染的最大好處是減少了后處理的蒸化、水洗等工序,是個節能、節水的短流程工藝,同時,它可用在不同的纖維原料制品,對于多組分制品的開發也極為有利。當然,涂料印染最大的問題還是牢度、手感和遮蓋性等,使印染產品的花型、顏色和檔次受到制約,如果研發能有所突破,也將是一件大好事。 我國的染整技術,從濕處理和干處理,從化學處理和機械處理,在高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已有了長足的發展。高檔整理的技術和設備近年也不斷引進,新原料的出現也不斷推動著染整技術的發展與提高。將來的發展中,家用和裝飾用,以及產業用紡織品比重會不斷增加,多組分、功能性、智能型、高科技產品會不斷增加,將成為染整技術進步的強大牽引力和推動力。 3、積極處理廢水 印染廢水是一種色度較高,以人工合成有機物為主、濃度較高的有機廢水,亦屬于較難處理的工業廢水。我國的染料生產水平于國外差距較大,染料上染率低,助劑投配量較大,加大了紡織印染行業的污染負荷。對于大型紡織廠而言,紡織工業廢水處理常用的流程為一級好氧處理工藝。最近,一些大型紡織生產廠采用了二級厭氧-好氧技術。經厭氧-好氧處理后,廢水的COD和BOD去除率可分別達到70%和95%。 大多數中小型紡織廠沒有生物處理設施。只有在一些廠中采用了沉淀或一級處理以減少廢水中懸浮固體的濃度和一部分BOD。一些中小型紡織廠還采用了化學處理法(如絮凝)。必須強調的是,化學處理法由于要投加化學藥劑,其成本一般是較高的。工業生產實踐表明,單純用化學法處理紡織工業廢水很難達到排放標準的要求。 紡織業的“三廢”處理是一件大事,尤其是污水處理,從發展趨勢,應該從源頭抓起,但同時也要從現實出發,不斷研究開發新的污水回用技術。如煮蠶巢絲水的回用和印染過程中漂洗水的回收,可用于工廠綠化、道路車輛沖洗、人工濕地建設等用途,以實現中水回用,節省水資源,減少對受納水體的污染。 總之,在未來幾年中,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在企業、產業集群地區和全行業三個層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初步建立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總體目標做出紡織工業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