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研究聚乳酸纖維的是日本鐘紡(Kinebo)。
溶液紡絲采用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或甲苯等溶劑有毒,而且溶劑回收困難,紡絲環境惡劣,工藝較為復雜,最終產品成本更高,從而其應用受到限制,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商業化生產報道。另一方面,熔融紡絲法生產聚乳酸纖維的工藝和設備正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已成為乳酸紡絲成形加工的主流,各種用于生產滌綸的現行熔融紡絲工藝(高速紡絲一步法,紡絲-拉伸二步法)都可采用。
目前鐘紡聚乳酸纖維年產量已達到700噸。尤尼吉卡(Unitika)使用美國CDP公司的聚乳酸通過熔融紡絲技術,成功地紡制了聚乳酸纖維、薄膜和紡粘布&tracelog=pd_info_promo" target="_blank">非織造布Terramac,目前年產量已達1.6萬噸(薄膜1萬噸,纖維5000噸,紡粘非織造布1000噸);纖維品種包括單絲、復絲和短纖維(常規型和皮芯復合型),紡粘非織造布包括常規型、皮芯復合型和模壓型。
美國CDP積極聯合日本與歐洲公司共同開展紡絲及下游產品加工與巿場開拓工作,取得不少成果,并于2003年1月發布了聚乳酸的品牌名稱Ingeo。
日本伊藤忠(Itochu)、中國臺灣遠紡、美國Unify以及東麗(Toray),也都參與了和CDP的共同開發。此外,法國Fiherweb等也已研制出聚乳酸纖維及制品。香港福田以“粟米纖維”的名義開發了100%聚乳酸纖維布料和聚乳酸纖維與棉、彈性纖維以及滌綸等混紡、交織而得各種新型面料,具備一般人造纖維排汗、防臭和吸水以及易燃性低于滌綸等特性,制作兒童睡衣等產品。
中國研制聚乳酸纖維的有東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上海華源、儀征化纖等企業已與美國CDP公司洽談合作,并且開展了試紡工作。
東華大學2002年承擔了“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及纖維制備工藝”設計,并建成了一條包括熔體制備、紡絲和熱拉伸的試驗線,進行了采用二步法(第一步熔融擠出,第二步熱拉伸)生產聚乳酸的試驗,并確定了各工序的最佳工藝參數,形成了聚乳酸纖維連續生產(包括原料準備、熔體制備和成形工藝等)的關鍵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