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粘纖?
粘膠纖維是粘纖的全稱。 粘纖是古老的纖維品種之一。在 1891 年,英國人克羅斯( Cross )、貝文( Bevan )和比德爾( Beadle )等首先以棉為原料制成了纖維素黃酸鈉溶液,由于這種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命名為 “ 粘膠 ” 。粘膠遇酸后,纖維素會重新析出。根據這一原理, 1893 年發展成為一種制造纖維素纖維的方法,這種纖維就叫做 “ 粘膠纖維 ” 。到 1905 年,德國米勒爾( Muller )等發明了一種稀硫酸和硫酸鹽組成的凝固浴,實現了粘膠纖維的工業化生產粘纖 , 又叫人造絲、冰絲、粘膠長絲。近年來 , 還出現了名為天絲、竹纖維的新品種。在棉、真絲等 12 種主要紡織纖維中,粘纖的含濕率最符合人體皮膚的生理要求,它還具有光滑涼爽、透氣、抗靜電、染色絢麗等特性。 粘纖其性能與天然棉纖維的性質極為相似,目前,粘膠被廣泛應用于絲綢、織造、針織、編織與制線、制絨行業,既可單獨織成美麗綢、富春紡和各種絲綢被面等,又可與毛、麻、絲等纖維進行交織,也可與棉紗、蠶絲、合成纖維交織成羽紗、軟緞和留香縐等。由于其穿著舒適,特別適合制作內衣。粘纖是我國化纖產品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纖維品種。
二、為什么說粘纖絲出于棉而優于棉?
粘纖主要是以棉或木纖維為原料生產的纖維素纖維,其最大特點是與天然棉纖維的某些服用性能極為相似,如吸濕、透氣、易染色、抗靜電和易紡等性能。但粘纖較天然棉纖維的本質更純正。粘纖的纖維素含量在 99.5% 以上,而棉纖維在 95—97% ;粘纖的脂肪和蠟質占 0.2—0.3% ,棉纖維占 0.5—0.6% ;粘纖無含氯物質,棉纖維中含氯物質占 1—1.1% ;粘纖不含果膠及多縮戌糖,而棉纖維含 1.2% ;粘纖其它灰份的含量為微量,棉纖維灰份的含量達 1.14% 。粘纖耐日光、抗蟲蛀、耐熱、耐化學藥品、耐融劑、耐霉菌,在主要紡織纖維中,它的優良性能較為全面。因此,粘纖具有 “ 棉的本質,絲的品質 ” ,是地道的生態纖維。它源于天然而優于天然。
三、為什么說粘纖最符合人體皮膚含濕率的生理需求?
有專家在《人造纖維》撰文稱:人體皮膚表層水份在 12—15% 時,皮膚光滑而有彈性。一旦皮膚缺水就會變得干燥,繼之粗燥,久之就會出現皺紋。 因此,要求紡織品必須具備一定的吸濕性、透氣性,用纖維 12—14% 的回潮率來保證皮膚表層 12—15% 的含水率。主要紡織纖維的標準平衡回潮率為:棉花 7—8.5% 、羊毛 14—16% 、蠶絲 9—11% 、粘纖 12—14% 、丙綸和氯綸為 0 、氨綸 0.4—1.3% 、滌綸為 0.4—0.5% 、苧麻 7.0—10.0% 等。 由此可見,粘纖的回潮率最符合人體皮膚含濕的要求。天熱時透氣、吸汗;天冷時能保濕,不產生靜電,柔軟舒適,特別符合人體皮膚生理需求。粘纖的這一主要特點是因為其含有大量親水基團 [— 羥基( —OH ) ] 的纖維素大量分子能吸附水分子,并起到水化作用,同時,粘纖的結晶度比其它紡織纖維低的特性所決定的。他們還作出了這樣一個科學論斷,即使全棉內衣也不及粘膠纖維內衣符合人體皮膚保濕要求。而羊毛纖維略高于皮膚表層 12—15% 的含水率,雖然保溫但易帶靜電,從這一點上來說也不及粘纖。由于粘纖具有使人體皮膚一直處于最滋潤的狀態的特性,因此,被大量用于內衣、睡衣、 T 恤、襯衣,也用于旗袍、唐裝等的制作。
四、衣物靜電對人會有什么危害?粘纖的抗靜電性能如何?
冬天空氣過于干燥,人體皮膚和服裝之間容易產生靜電,高者瞬間靜電壓可達上萬伏,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有人對日常生活產生的靜電做過調查和實測,在地毯上走動可產生 1500 ~ 35000 伏靜電,在乙烯樹酯地板上走動時可產生 250 ~ 12000 伏靜電,室內在椅子上一蹭就會產生 1800 伏以上的靜電。靜電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周圍空氣的濕度。通常靜電干擾超過 7000 伏,人就會有電擊感。 相關資料表明,靜電對人體有非常大的危害。持久的靜電可使血液中的堿性升高,血清中鈣含量減少,尿中鈣排泄量增加,這對于正在生長發育的兒童、血鈣水平甚低的老人、以及需鈣量甚多的孕婦和乳母、兒童無疑是雪上加霜。過多的靜電在人體內堆積,還會引起腦神經細胞膜電流傳導異常,影響中樞神經,從而導致血液酸堿度和機體氧特性的改變,影響肌體的生理平衡,使人出現頭暈、頭痛、煩躁、失眠、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等癥狀。靜電也會干擾人體血液循環、免疫和神經系統,影響各臟器(特別是心臟)的正常工作,有可能引起心率異常和心臟早搏。在冬季,約三分之一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靜電有關。在易燃易爆地區,人體帶有靜電甚至還會引起火災。 最近,日本通產省把衣料對皮膚的損害上升到了安全問題來認識。有調查表明, 1500 人中 600 人有衣料損害皮膚的異樣感覺。尼龍、滌綸、聚丙烯晴纖維和醋酯纖維制作的貼身化纖內衣,存在引起皮膚炎癥的突出問題。他們對心臟早搏的病人進行跟蹤觀察,發現一部分病人并無器質性心臟病,也無吸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