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建筑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用戶不僅僅要求混凝土工作性能好、強度指標高、耐久性好,而且還要求混凝土結構有光潔如鏡的外觀,尤其是清水混凝土結構(即不再加外裝飾的結構)要求更為突出,為此給我們提出一個新的課題。 關鍵字:蜂窩麻面 混凝土 脫模劑 引氣劑 粘稠度
一、 混凝土結構表面蜂窩麻面形成的原因
1、 混凝土內在原因
a、 混凝土含氣量過大,而且引氣劑質量欠佳。
目前泵送混凝土用量較大,為了保證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往往在泵送混凝土中加入適量的引氣劑,由于各種引氣劑性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混凝土中呈現的狀態也不盡相同,有的引氣劑在混凝土中形成較大的氣泡,而且表面能較低,很容易形成聯通性大氣泡,如果再加上振動不合理,大氣泡不能完全排出,肯定會給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造成蜂窩麻面。
b、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混凝土過于粘稠,振搗時氣泡很難排出,也是造成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的原因。 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當,例如膠結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太小、外加劑中有不合理的增稠組份等,都會導致新拌混凝土過于粘稠,使混凝土在攪拌時就會裹入大量氣泡,即使振搗合理氣泡在粘稠的混凝土中排出也十分困難,因此導致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
c、 由于混凝土和易性較差,產生離析泌水。為了防止混凝土分層,混凝土入模后不敢充分振搗,大量的氣泡排不出來,也會導致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
d、 有一些水泥廠為了增大水泥細度,又考慮節約電能,往往在磨粉時加入一些助磨劑,例如木鈣、二乙二醇、三乙醇胺、丙二醇等物質,由于其中一些助磨劑有引氣性,而且引入的氣泡不均勻且偏大,也會給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造成蜂窩麻面。
2、 外部原因
a、 GB/T10-95《混凝土泵送技術規程》6.3.4中規定"混凝土澆注分層厚度,宜為300-500mm"但是在實際施工時,往往澆注厚度都偏高,由于氣泡行程過長,即使振的時間達到規程要求,氣泡也不能完全排出,這樣也會給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造成蜂窩麻面。
b、 不合理使用脫模劑是造成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蜂窩麻面的主要原因。
目前脫模劑市場比較混亂,良莠不齊,產品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
(1)礦物油類,例如機油、柴油、煤油、機油加柴油、機油加煤油、機油加變壓器等輕質油。
(2)乳化油類,即輕質油加水再加定量的乳化劑生成的水包油型乳液。
(3)水質類,即動植物油進行皂化后,再用水稀釋的液體。
(4)聚合物類,即石臘、液體石臘、松節油等物質再加入有機溶劑生成的溶液,由于成本較高使用較少。
就礦物油類脫模劑而言,不同標號的機油粘度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標號的機油,由于環境溫度不同粘度也不相同,氣溫高時粘度低,氣溫低時沾度高。當氣溫較低時,附著在模板上的機油較粘,新拌混凝土結構面層的氣泡一旦接觸到粘稠的機油,即使合理的振搗氣泡也很難沿模板上升排出,直接導致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有一些單位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在機油中加入部分柴油,用來降低脫模劑的粘度,這樣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仍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水乳類脫模劑目前在市場上比較多,但是有一些產品選用的乳化劑引氣性較大,也會給混凝土結構面層造成蜂窩麻面。
動植物油進行脂化的脫模劑出現的問題較多,其原因是產品中含有引氣性比較大的乳化劑及增稠劑,會給混凝土結構面層帶來極大的影響。
3、 模板材質不同也會使混凝土結構面層出現不同的狀態
溶液和各種固體接觸后都會形成不同的接觸角,水泥漿體也不例外,接觸角越小液體在固體上敷著力越強(用余弦定理可以解釋),以水和下列物質接觸為例,分別測得:
聚四氟乙烯 109.2 聚丙烯 102.0
Q235 鐵板 68.2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粘鍋"其面層就涂了聚四氟乙烯(商品名稱叫特夫隆),在生產實踐中大家都知道,在其它條件相同的前題下,使用尿醛樹指壓制的竹或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面層質量比用鐵模板成型的混凝土面層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4、 環境溫度對混凝土結構面層的質量也特別明顯
由于氣泡內部含有氣體,因此氣泡體積變化與環境溫度特別敏感,環境溫度高時氣泡體積變大,氣泡承載力變小,容易破滅。環境溫度低時氣泡體積變小,承載力較大,不容易形成聯通氣泡。即使混凝土結構面層有氣泡,氣泡也很小,對混凝土結構外觀影響不大,由此使人們聯想到冬夏季混凝土結構面層好于春秋季。
|